选课高分与选课低能

yamete 发布于 2019-03-12 7 次阅读


选课高分与选课低能
文学院学生的选课不外乎如下二类:为期末高分选课、崇拜趣味与课程本身而选。专业课还算容易抉择,学生对本院老师的脾气风格总会有些许了解;对在意成绩的学生来说,选修课成了几天里吃饭都不会停止争执的话题。学生们宁可在短暂的午餐里互相喷饭粒子,也试图研究出两个问题:1,我们俩为什么还没抢到课?2,这老师给分高还是低?这也暴露了两条与其对应的现象:
1,选课已基本退化至与'抢'有关的野蛮行为,我们文明地称之为'抢课'。为什么学生用着计算机语言开发的先进系统,最后演化成几百人、几千人在电脑面前的现代战争?我个人认为,这口大黑锅,我们学生不背,原因是学生无法解决课程资源本身的问题。学生选与不选,课程容量不会变动,动的只是一个课堂的最后一个选课名额,抢课的学生如若抢不到,自然会积怨于其他学生,这便是教务系统的高明之处:设计一个不稳定的、缺陷的世界,让学生们承担缺陷,在电脑前秒速几十次的按着回车相互攻讦,自己则安稳的在服务器上跑程序,见学生们打架打欢实了,再小小的宕机一番,让学生歇一会儿。
我预言这个主战场在很多年以后仍然会存在,与其高薪聘请讲师,倒不如外包给IT公司,把系统缝缝补补,发扬学校勤俭之风尚。如能加以宣传,以正校风,则利上加利,妙极了。标语就印上''选课系统稳如狗,人人都是大马猴''如何?
2,在乎选课分数的人,往往会在选定之前多方盘问,一个负面评价可能会影响到学生是否选课,但课程内容往往不会对学生产生决定性影响。不出意外的话,这类学生往往会得尝所愿,获得较理想的分数,这与他们的前期谨慎和中后期努力密不可分,我称这类群体为'选课高分'群体。我并不是嘲笑这个群体,因为我就是其中一员;我也不是为自己开脱,我向来不是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。
为什么在乎分数的人特别惧怕'坏'选修课?还不是为了分数?那低分的教师何以决定给多数学生低分呢?我遇过的老师曾亲口对学生讲道:''你们上选修课都是为了混分的,在我这里行不通!我会改变自己的模式,现在打分太随意了。''
不出意外,70分,那天我在背后痛骂了老师一顿,把汉堡粗暴地噎进喉咙里,心想:我已经很努力了呀?再差,能差到哪去?原来荣获低分的不止我一人,那一刻我意识到,老师的''改革选修风气''行动已经初见成效,师生关系中,学生向来是话语权最弱的一方,我们的权利只能在受伤害时被动使用,这种闷声操作、猝不及防让你无把柄可抓的屁,你有屁的权利去带口罩?
选修课现在看来确实变成混毕业学分和绩点的课程了,我不关心他的初衷是什么,因为那不是我该负责的事,只是就目前的一众课程看,我的话有点道理。可能多数老师也知道,所以分给的高,以致于学生默认高分的就是好课程。低分教师在他们自己看来,可能更像一汪水潭中表面的清水,其他人都是下沉的黑臭的泥巴,沆瀣一气,自己的任务就是尽心竭力的净化整个泥潭流域。
我暂且不论低分老师的低分手段和标准是否正确,只是想在你们做梦也看不见的地方吐槽一下,毕竟我是很怕你们的,我只是一个学生,没有那些老道的手段。我私下里认为这种改变风气、净化环境的手段是愚拙且无能的,问题的源头就像选课系统一样,不在学生,在于课程本身和已经形成的大环境下的隐性评分机制。老师想作出改变,理应触动他们的上层或是自身,但这正是他们所惧怕和嫌弃的。所以,学生遭了无辜的祸,弱方无处可辨,申诉打回句句有理,只能记住课程名字,在一代又一代的学弟学妹中传递,此谓''坏课''之生成。
选课低能群体中,我见过唯一为兴趣和有趣而选,毫不在意结课分数的,当属我室友大奖杯同学。相比高分群体,他倒不是没有努力学,对于自己十分喜爱的课程,我想他学的一定比我认真多了,但很多选修课的分数都比仔细筛选课程的高分群体要低,所以我戏称他属于''选课低能''群体。这个分类就是给他编的,因为我有限的外交圈里实在找不出第二个人了。
其实我也就嘴上说说,心里还是很羡慕这个肥宅的豁达。
我就希望我牛逼的时候,选上两节数学建模、线性代数,看看外面的世界香不香。
事实上,我一定会讲出,真香。
因为我一旦选了,说明我早就不在乎那成绩的。

03.12,2019
此作者没有提供个人介绍
最后更新于 2025-04-16